尖端產業的特色之一,便是眾多不同的工業據點被分配到的裝置數量會日益增加。隨著營運時間拉長,無可避免有些裝置偶爾會出錯。為了提早發現問題與採取預防措施,就必須要追蹤其運作狀態。傳統的做法是,經常派遣維護工程師前往廠區巡察。不過這所產生的成本相當可觀,而且有些問題多半仍難早期發現。
工業物聯網(IIoT)的發展讓廠區裝置聯網的目標得以實現,如此一來就能在統一的地點持續不斷地監測營運狀態。不論發生任何情況都可即時由雲端監看,且一旦發生故障,工程師簡單就能找出問題所在並立刻採取行動。
隨著愈來愈多裝置聯網,資料量也逐漸攀升。製造商和使用者不僅訴求維護效率提升,更需要從資料獲取更多洞見來促進成長。這代表需要更深入地挖掘資料,以及更理想的處理與分析程序。所有這類的需求使得「雲端+邊緣」IIoT生態系統的協調兼容遭遇到更大技術挑戰。
1. 收集的資料來自眾多不同裝置
部署在工業據點的裝置持續擷取來自於該據點不同環節的資料,同時對機械和環境進行監看。由於這些裝置採取不同介面(序列埠、乙太網路連接埠、藍牙、Wi-Fi等),要從這些全部的介面擷取資料並不容易。廠房內眾多不同類型的裝置持續產出龐大資料,對於將收集和處理這些資料的閘道是一大挑戰。
不同的裝置會以不同的協定進行通訊,即便屬於相同類別,仍可能有多重選項。甚至部分製造商是透過其私人的通訊協定。由於大多數傳輸資料的傳統閘道僅支援其中少數協定,這導致使用者的相容性問題。此意味著單一據點需要有數種不同閘道,換言之需要投入大筆的設備開銷,且品牌轉換的成本高昂。